当前位置:学术期刊发表网>教育论文>高职院校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

学术期刊发表网 位置:教育论文 时间:2018-11-15 17:24 ()
摘要:下面文章主要阐述了种业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背景,从招生就业、校企双主体育人及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建设。基于种子生长的季节性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性,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学

  下面文章主要阐述了种业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背景,从招生就业、校企“双主体”育人及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建设。基于种子生长的季节性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性,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四个平台的鼎力支持与配合,校企双方探索并形成切合种业人才培养的“三紧贴、三契合”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共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高等性与职业性、针对性与通用性、现实性与发展性之间找到平衡,最终达到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和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持续推进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探索

辽宁农业科学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农业的“发动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为增强我国农作物种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需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以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对种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建立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之任务,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国内种业迅猛发展、国外种业巨头强势渗透下,持续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是种业人才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该专业毕业生存在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本文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学术型课程”为依托的培养方式,走“产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种业人才发展之路,是培养高素质种业技能型人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一、种业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背景

  (一)种子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定位和服务面向不断拓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1]并鼓励商业化育种,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商品化供种率分别由现有的96%、43%和60%提高到97%、50%和80%以上;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使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现有的30%提高到60%以上;还要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使通过考核的种子检验机构年样品检测能力由现有的3.6万份增加到60万份以上。[2]因此,国内种业领域急需大批种业人才来开展种子的“育、繁、加、检、销”等工作。

  (二)种子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质量需求不断提升

  2011年8月,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将原来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改为生产经营许可管理,一字之差,突显了种业管理要着力于规范企业行为,强化种子生产与经营的全程监管。[3]随着全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育种技术已经由系统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逐步发展到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种子研发正朝“商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方向升级。

  基于国家对种业的空前重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培养产业功能标准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机械化、加工投入集约化,实现了制种产业的“四化”升级换代;2011年12月,我国第一个专业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种子仓储物流园”在湖南省长沙县春华镇落户,标志着种子交易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种子行业各环节在短时间内的快速革新,对专业人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掌握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新型制种技术、借助网络营销的种子交易技术,还需要更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有效地完成种子推广、示范、栽培解决方案及售后服务。

  (三)种子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正向提质升值方向转变,注册1亿元以上的企业由原来的32家增加到了59家,注册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原来的324家增加到445家,种业前十强的市场份额由2011年的91亿增加到了2012年109亿,增长了18%,2012年企业申请的新品种首次超过了科研教学单位。[4]基于这一转变,种子企业对种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我国持证种子企业达4316家,按每家企业至少配备制种技术员、种子加工员、检验员、研发人员及营销人员5名的标准,每年需求量达2万名以上。

  以湖南省为例,湖南是农业和种业大省,当前全省拥有国家级种业重点研发机构6个,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育种人员3900余名,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6家,AAA级种子企业14家,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其中隆平高科已成为全国综合排名第一的骨干明星企业,杂交水稻种子产销量全球第一。[5]

  此外,湖南还拥有8个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市),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为2.67万hm2,年产良种8000万kg,除满足全省用种需求外,每年向外省供种约4000万kg,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产销第一大省。[6]然而,湖南种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极大,2016年湖南种子企业数为473家,按照上述标准需配备种业人员2000余名,加上种子零售商需配备种子营销员的数量及科研单位、研发机构的育种助理数量,需求人数则更多。然而,湖南省仅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农业类高职院校,每年培养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不足100名,再加上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和湖南文理学院培养的农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数量,也远远达不到种业人才的需求总量。

  二、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建设

  现代学徒制作为紧密联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全新职业教育模式,在实现产教结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强大的人才培养效果在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内外职教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并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7]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全面推行学徒制形式培养,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9]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作为现代种子产业的生力军,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种业人才培养,是顺应市场要求、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实现工学交替的有效途径。在参考与借鉴其他试点专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讨,形成了符合种业人才发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

  (一)贯彻“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招生就业机制

  解决好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是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一,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合作企业“上门联姻”,成立“现代学徒制”班,双方组织相关专家就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教学计划等进行研讨,完善合作办班方案。[10]第二,高职院校应在新生报到时就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班进行宣传,学生通过企业现场考察、自主报名、面试,正式成为“现代学徒制”班学员。

  第三,学生与合作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协议中就学制、培养方式、知识技能、学徒待遇、学费、保险、安全及就业等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约定。[10]例如:在学徒待遇方面,可约定为同时享受学院的奖助学金政策和种子企业的学徒制补贴;保险方面,企业可为学生代买意外伤害险;学费可采用学生自理、合作企业缴纳或由企业和学生分学年分摊缴纳的方式;就业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与种子企业签订正式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没有实习期提前入职。

  (二)构建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双主体”育人机制

  1.共同实施“双主体育人”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领导小组,由双方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企业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落实,高职院校由校企合作处办公室负责落实。校企合作处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校企双方各配备一名班主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品德、人文素质教育;在校由公共课老师教授文化理论知识、专业课教师教授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由一名师傅负责进行岗位技能培养。[11]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现代种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协商确定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针对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能力培养与企业标准零距离对接。[12]种子行业涉及“育、繁、加、检、销”等职业岗位,实现全方位人才培养难度较大。通过市场调研,锁定种子行业的两个核心职业岗位——“育种助理”和“种子营销”,以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订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融合。

  3.共同确定教学组织模式

  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需共同确定教学组织模式。兼顾人才成长规律和种子生长规律,“现代学徒制”班可推行“大小学期”、“并串联”排课制度,实行“三轮嵌入式”教学组织模式。基于育种助理和种子营销两个核心职业岗位,将三学年划分为11个大小不同的学期,遵循种子生长自然规律,按季节安排学期。在校学习5个学期,掌握基本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实践3个学期,以学校专任教师为主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在校企合作基地“厂中校”实践2个学期,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专业教师为辅,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最后1个学期到校企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

  在“厂中校”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独立承担种子生产、营销任务,在企业环境下开展职业综合素质养成训练,轮训结束后,进入农闲季节,回到“校中厂”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与岗位轮训交替进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传统的专业教学相比更为复杂,行业企业职业教育资源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活动,教学活动场所也由学校教学环境扩展到了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中。显然,建立学校和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内外结合、健全优质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方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运行。

  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可由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体系、监控体系(信息收集、评估、反馈和决策调控)及教学资源保障体系等子体系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对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提升学徒培养质量提供保障。[13]

  三、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展望

  (一)政、行、校、企四个平台全面配合,实现多赢

  介于种子生长的季节性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性,要使“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用于种业人才培养,并取得显著成效,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四个平台的鼎力支持和配合,需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与制度来促进企业、行业、学校积极参与,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建立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7]

  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与社会多赢。种子企业、高职院校双方参与学徒管理,交互培养学生,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并减少了人员招聘成本,有效保证了企业用人的稳定性,解决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用、育、留问题。[7]学校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设备、专家师傅等资源提高种业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难就业的问题。学生可从种子企业获得一定报酬,缓解经济负担、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增强社会适应性和自身的能力自信,实现毕业与就业的良好对接;社会则充分体现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

  (二)达到“企业用得上、学生留得下”,实现学校培养

  质量与学生岗位认同同步种业领域目前存在着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之间的脱节,因此学校需着手解决培养质量,达到“企业用得上”;企业普遍存在基层种业人才难留而影响公司的科学发展问题,因此企业需进一步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热爱企业,提高忠诚度,达到“学生留得下”。校企双方通过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形成协议式的约束管理机制。[14]通过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学生对种子行业发展、种业工作岗位的认同感,从而打消学生的“离农意识”,最终达到“企业用得上、学生留得下”之目的。

  (三)探索切合种业人才发展的“三紧贴、三契合”人才培养新机制

  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需探索并形成切合种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新机制。在种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人才能力培养与企业标准零距离对接,需成立政、行、校、企专家参与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委员会,紧贴种子行业产业发展调整专业面向、紧贴种子就业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紧贴种子职业能力调整课程体系与内容,使专业调整与市场需求相契合、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人才需求规格相契合、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契合,形成“三紧贴、三契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培养出顺应种子行业企业需求的种业人才。

  (四)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零距离对接

  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还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核心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根据种业优化升级,需要嵌入企业文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企业元素”,满足企业动态需求[9]。基于育种助理和种子营销两个核心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植物保护技术、作物生产技术、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加工贮藏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营销技术等多门工学结合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及考核标准。

  此外,校企双方还可合作开发《水稻制种技术》等校企合作教材,实现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零距离对接。在课程制度的安排上可考虑实施“大小学期、并串联排课制度”。如3月是种子营销月,6-8月是育种月,每年这4个月将学生安排到企业接受现场教学,采取农时去实践,闲时学知识、强素质的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的构架上需以企业的人才定位、岗位标准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素养和典型职业活动为中心,兼顾行业和社会的普遍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单个企业的需求,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即要在高等性与职业性、针对性与通用性、现实性与发展性之间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Z].国发[2011]8号,2011.

  [2]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Z].国发[2012]59号,2012.

  [3]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Z].农业部令[2011]3号,2011.

  [4]赵经平.我国种业企业迎来发展黄金期[J].种业管理,2013(1):13.

  [5]闵军.湖南种业深化体制改革与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17(7):105-107.

  [6]周志魁.湖南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3(S1):36-39,46.

  [7]熊宇,任娟平,黄浩,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4,10(9):85-87,90.

  [8]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4]9号,2014.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

  推荐期刊:《辽宁农业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60年,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与辽宁省农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

  

与“高职院校种业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相关的推荐

1、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摘要:基因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从精选教学...查看详情

2、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构建
摘要: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查看详情

3、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摘要:摘要:通识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查看详情

4、高职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
摘要:【摘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工作...查看详情

5、浅析微课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摘要】在职业院校中,分析微课在计算机学习中的推广,...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首页 SCI期刊 点击咨询 EI 学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