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期刊发表网>经济论文>剖析长江经济区域物流业集聚格局及影响因素

剖析长江经济区域物流业集聚格局及影响因素

学术期刊发表网 位置:经济论文 时间:2018-10-27 11:46 ()
摘要:下面文章主要结合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展开研究,主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物流集聚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下游地区物流集聚水平呈下滑趋势,上游地区呈上升趋势,中游地区则具有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性,物流集聚水平相对平稳,研究期间

  下面文章主要结合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展开研究,主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物流集聚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下游地区物流集聚水平呈下滑趋势,上游地区呈上升趋势,中游地区则具有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性,物流集聚水平相对平稳,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层次异质性得到弱化,但局域异质性凸显出来,所选因素均对本地物流集聚产生了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水平对物流集聚的推动作用最大。

  关键词:物流产业集聚,时空格局,影响因素,改进区位商,长江经济带

地理科学进展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区域产业集聚现象与作用越来越凸显,对优化产业结构、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都十分重要。产业集聚问题自19世纪末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外部经济效应理论开始[1],在经历“工业区位论[2]、增长极理论[3]、竞争优势理论、新产业区位论”[4]等理论的发展后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工业部门[5],之后从产业集群成长问题[6]、产业集群演化机制[7]、融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下的实证分析[8]等多方面对我国产业集聚问题进行了融合定性理论与定量实证的深入研究,大多借鉴产业集聚理论[9]。

  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发展、政策红利等多因素的驱动下,已成为区域乃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关键因素、衡量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成为学院派和实践派关注的焦点。早期主要偏重于基于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定性分析,Geppert[10]、Bergman[11]、Kayikci[12]、李剑[13]等分别研究了德国、英国、奥地利和我国的物流产业集聚对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开始从定量角度对物流产业集聚进行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的具有层级性的实证研究;葛金田、贾兴洪、武富庆[14-16]等基于省域微观视角对山东、河南和黑龙江的物流产业集聚情况进行研究;关秋燕、钟昌宝、龚新蜀[17-19]等从区域中观视角对我国东部地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产业集聚进行了测评和分析;钟祖昌、谢守红、赵宇[20-22]等从国家宏观视角对我国31个省份的物流产业集聚与差异进行了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产业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有区位商、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23],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优缺点,而区位商是对物流产业集聚进行研究时最常用的方法。大部分学者在利用区位商时,只选取物流产值或从业人员单一指标进行分析,这样不但没有考虑不同区域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还忽略了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往往有失偏颇。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融合物流产值及物流从业人员两指标改进的区位商值法展开研究。物流是一个跨时空复杂的大系统,各种要素在区域内进行流动和传递,区域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更是通过物流功能来实现,物流产业具有空间经济关联效应,对物流产业集聚进行研究时不能忽略空间区位因素。因此,本文将空间计量分析融入到物流产业集聚研究中,对其进行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经济对物流产业集聚的效应机理

  物流产业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生存和发展是依附于经济社会中的其他产业,价值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中。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反馈机制,物流产业集聚,相邻地区和企业由于产业关联效应、劳动力的空间区配导致的物流产出效率的提高和知识外溢导致较低的创新成本,进而提高生产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物流企业流入“贴近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空间集聚[24]。区域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物流活动贯穿于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是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纽带。区域经济影响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从示范带动效应、技术创新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协同效应等方面体现出来。

  1.1窗口示范效应

  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其中,规模较大、发展较好和实力较强的地区和企业会产生标杆效用,成为模仿和追逐的对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会为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企业提供先进的物流模式、物流理念、物流技术、管理经验等,从而促进落后地区学习和发展。

  1.2技术创新效应

  经济发展好、物流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能提供推动物流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劳动和中间投入产品等创新要素,而落后地区则能以低成本获取这些创新要素,两类地区之间的频繁交流与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彼此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交易的风险。因此,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能提供有利于物流理念和技术创新溢出的环境,促使物流新理念、新技术向落后地区外溢和扩散。

  2物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

  2.1研究方法

  区位商值法是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专门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该方法提出来后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产业[25]、文化产业[26]、制造产业[27]、物流产业[28]等领域,对各领域产业集聚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但很多研究在利用区位商值法时采取单一指标,不具有科学性。

  2.2物流产业集聚结果分析

  研究所需的物流从业人员和物流产值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年末就业人数和产值来代表(由于我国物流行业统计工作不完善,且根据《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可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总产值占物流业增加值的70%左右,因此以传统物流行业组成部分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行业的数据来代表物流业的数据),数据来自于2007—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3物流产业集聚空间差异

  从以上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和空间演变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域之间的物流产业集聚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得知(图6):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物流集聚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呈下降趋势。2006—2012年,GlobalMoran'sI为正数,但系数较小,区域内物流集聚在空间上呈现弱正相关性,物流集聚水平相似的省域相对集中;2012年后,GlobalMoran'sI变为负数,区域内物流集聚在空间上呈现弱负相关性,物流集聚水平相似的省份在空间上呈分散分布,物流集聚水平不同的省域相邻。

  结合上文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变轨迹可知,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由最初严格的空间层次异质性的阶梯式分布,逐渐演变为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相似省份的“跳跃式”分布,可见GlobalMoran'sI的发展趋势与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变轨迹相吻合。

  4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

  根据外部经济效应可知,“热点”区由于其经济水平、区位条件等优势具有外部性效应,但这种外部性既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发达地区各要素对周边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是具有溢出效应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是产生制约物流发展的“虹吸效应”?

  4.1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主要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产业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经济发展能刺激物流需求,繁荣物流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以较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条件等要素吸引着物流企业聚集,因此经济水平是影响物流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基础实施条件。物流系统是包含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等多环节的复杂系统,运输和仓储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大功能,运输活动是借助机场、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完成的,基础设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活动的效率,是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和推动物流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③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对区域内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对外开放可吸引外来资本流入,改善当地的投融资环境,提高物流产业的投资效率;二是吸引外来企业进入,提升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三是吸收外来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理念等,提高当地物流企业的技术效率。

  ④地区产业结构。从各省经济结构来看,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与物流产业联系最为紧密且对物流需求量最大,因此第二产业的发展可带动经济增长,从而促进物流企业集聚。

  ⑤政府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对物流产业集聚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资本手段,通过对物流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物流企业的聚集;二是行政手段,通过制定行业规则和产业布局规划来直接或间接促进物流企业的集聚。

  ⑥劳动力资本。高水平的劳动力素质可营造有利于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的良好环境,能吸引企业流入,提高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⑦社会消费水平。人们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贸物流发展。近年来,各种新型物流模式和理念层出不穷,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对物流效率的改善提出更大的挑战。物流企业选择合作协同,发展社会物流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在很大程度推动了物流企业的聚集。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基于改进的物流区位商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评,并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空间格局、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层次异质性弱化,但局域异质性却逐渐凸显出来。②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在空间上由弱正相关的集聚逐渐演变为弱负相关的离散,集聚水平由阶梯状递减分布演变为水平相近省域“跳跃式”分布。③各因素对本地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正向推动效应,而对周边地区则主要呈现出负溢出,整体上“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4.2建议

  加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依托长江这一天然的黄金水道,实施大物流战略,各省协作打破行政边界与藩篱,加强省域间尤其是“热点”地区与“冷点”地区的协作与联动发展,更多的发挥“热点”地区溢出效应,避免对周边形成“汲取效应”。沿长江流域合理布局物流产业,推动交通枢纽设施的共建与共享,打造沿江“轴—辐”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共建、物流资源共享、物流政策共商等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弱化区域间物流产业的“马太效应”。

  政府有关部门在布局物流产业时,应着眼于森林而非树木,要认识到不同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差异性,既要做到统筹规划,又要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依托自身优势打造新的物流增长极,实现多渠道共同驱动的效果。

  推动地区间横向协同,实现沿江走廊式的“扩散效应”。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长三角地区要发挥其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的优势,保持物流产业的高度集聚,充分发挥向内陆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强中游“长株潭经济圈”和上游“成渝经济圈”的建设力度,立足本地,实现区域间的战略互动,推动物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长江经济带物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通过上海、南京、合肥、重庆等核心“节点”城市的“极化”作用,带动整个经济带物流产业的发展。以三大经济圈为极点打造物流产业走廊,实现物流要素的向外流动,增强三个地区辐射能力和物流产业的溢出及扩散效应。

  参考文献:

  [1]BoothDE.LongWavesandUnevenRegionalGrowth[J].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86,53(2)∶448-460.

  [2]邱慧芳.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看企业跨国投资的动机及地点选择[J].经济师,2002,(7)∶83-84.

  [3]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1)∶130-133.

  [4]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5-24.

  [5]童昕,王缉慈.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J].地理学报,2001,56,(6)∶722-729.

  [6]刘友金,李彬,刘天琦.产业集群式转移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4)∶131-141.

  [7]秦夏明,董沛武,李汉玲.产业集群形态演化阶段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2)∶150-154.

  [8]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等.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479-1487.

  [9]王珍珍,陈功玉.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1(6)∶49-56.

  期刊推荐:《地理科学进展》(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获奖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所设栏目:论文、综述、专家论坛、研究方法、学术动态、成果报道、重大课题进展、院系介绍及书评、书讯。

  

与“剖析长江经济区域物流业集聚格局及影响因素”相关的推荐

1、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查看详情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新能源技术研究
摘要:摘要:二氧化碳这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给自然环境与...查看详情

3、数据监管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当前世界已进入信息全面渗透、数据跨界融合、产业加速创...查看详情

4、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摘 要:在完全尊重和保护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所有权的基础上...查看详情

5、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策略分析
摘要: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平稳及对外开放的逐...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首页 SCI期刊 点击咨询 EI 学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