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期刊发表网>理工论文>腾冲和顺乡村文化治理的现状与反思

腾冲和顺乡村文化治理的现状与反思

学术期刊发表网 位置:理工论文 时间:2020-02-18 11:17 ()
摘要:摘要: 乡村文化治理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多元治理主体对乡村文化进行治理的活动,使得乡村 文化治理功能得以实现。腾冲市和顺镇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文化纽带的联结下,和顺镇村民对 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通过文化治理对乡村公共空间、乡村传统文化元

  摘要: 乡村文化治理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多元治理主体对乡村文化进行治理的活动,使得乡村 文化治理功能得以实现。腾冲市和顺镇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文化纽带的联结下,和顺镇村民对 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通过文化治理对乡村公共空间、乡村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改变和重 组,出现的侵蚀原有乡村社会格局,使传统文化丧失,原有纽带功能丧失等情况,成为文化治理 过程中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和顺镇文化治理是在整理、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 展,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多方位、立体化地治理,很好地平衡了经济发 展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实现了文化传承和乡村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 生态以及乡风文明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关键词: 古城镇; 乡村治理; 传统文化; 和顺镇

西南林业大学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传统文化与现 代文明的相互交织,文化失语、秩序失范现象较 多,客观上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了内生性和必然 性环境。云南腾冲和顺古镇历史悠久,明清文化特色鲜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种外 来文化相互交融,和顺古镇原有的传统、安定环 境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要保持曾经的马帮重镇、 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上的和顺镇古朴风格 不被改变,对和顺古镇的文化治理过程成为了众 多文化治理实例中具代表性的个案,也为研究世 纪之交中国乡村社会文化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全新视角,极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和顺镇文化治理的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和顺镇利用自身传统文化资源 深厚的禀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社会资本价值, 将文化治理渗透到其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顺 镇文化治理开始于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其文化治 理的缘起除和顺镇本身具有丰厚文化积淀基础外, 也借助了一些外部契机。

  ( 一) 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

  和顺古镇平整斑驳的青石板路旁,既分布有 “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江南民居建 筑,也有颇具南亚、西式风格的门头建筑物,古 镇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多元历史文化相互 交融的特点。历史上和顺镇就有重教兴文的传统, 和顺是西南边陲偏居一隅的极边小镇,从明代开 始陆续有人跨过了国界线到缅甸谋生,这种 “走” 的生存模式给和顺镇带来财富,也带回了多元文 化、新式文化。使得早在和顺镇就开始兴办新式教 育,新式学堂在和顺镇如雨后春笋蓬勃般兴办并发 展,导致和顺镇人受新思想影响,走出国门到海外 留学的人比比皆是。20 世纪初和顺镇就拥有星光 音乐会、篮球队、足球队等社团,和顺镇人的精 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28 年和顺旅缅侨胞为回 馈家乡文化建设,筹资建立了中国最大的乡村图 书馆———和顺图书馆。在这种亦商亦儒、耕读传 家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和顺镇走出了许多的文人、 学者和儒商,也完成了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

  ( 二) 和顺乡镇经济发展的困境

  和顺镇的顺口溜 “十人八九缅经商”,生动说 明了一代代和顺人奔赴缅甸,通过艰苦创业、不 懈打拼给故乡带来了充裕的物质和文化财富,积 淀了和顺镇灿烂的历史。基于缅甸相对地广人稀、 物产丰富; 其次是我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边境 战乱、时局不稳等造成百姓缺乏安全感,加之和 顺镇自古就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使和顺人很早 就选择跨国经商的方式维持生计。受限于耕地面 积狭小不利因素的影响,和顺人不惧出入于蛮烟 瘴雨之区,行商坐贾,谋利营生。在新中国建国 后,国界线逐步明晰、出入境管控严格,和顺民 间不合法的跨国经商活动骤减,而人多地少的问 题仍是制约和顺镇发展的瓶颈。 突破这种发展瓶颈的制约,利用自身拥有的 文化资源禀赋,打响传统文化资源品牌,并对和 顺乡村文化进行有效治理,就能够为和顺带来相 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且和顺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得 以继承和发展。

  ( 三) 和顺乡镇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与机遇

  1996 年 12 月,中共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第 一次提出要建设富有特色的 “民族文化大省”目 标,2001 年中共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再一次确认 了要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1998 年 腾冲县的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农业稳县、口岸 活县、工业立县、文化强县、旅游名县”的发展思 路。基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顺镇抓 住发展机遇,开始走以旅游业为主线的乡村传统 文化复兴之路。

  ( 四) 侨胞支援家乡建设

  历史上,自古“走夷方”的和顺人就有爱国爱 乡、热心公益、报效桑梓的传统情怀。在和顺镇 克服发展瓶颈,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时期,和顺 侨胞发挥自身见识广博、经验丰富、财力雄厚的 优势,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招商引资。和顺 镇道路、巷道、宗祠门口旁等地,随处可见的题 名为“流芳碑”、“功德碑”的石碑上记载了和顺修 路、修巷道、修建月台、修宗祠的缘由、时间以 及和顺人和海外侨胞的捐款金额。当地为传承、 发扬和顺人爱国爱乡的传统,发挥侨胞促进家乡 发展的作用,成立了和顺镇归国华侨联合会,并 于 2013 年 7 月 27 日召开了和顺镇第一次归国侨眷 代表大会。和顺镇归国华侨联合会及和顺镇文化 站联合主办的 《和顺乡》刊物,也在停办 6 年之 后,于 2014 年又再次与读者见面。刊物以弘扬和 顺镇文化、团结海内外侨胞发扬爱国爱乡的传统, 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为宗旨。

  二、和顺镇文化治理的进程

  和顺镇文化治理开始于 20 世纪末期,为实现 腾冲“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下,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的侨乡和顺镇被视作重点发展对象, 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的文化治理在和顺镇展开, 和顺镇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 一) 和顺镇文化治理酝酿阶段

  1998—2002 年为和顺镇文化治理酝酿阶段。 为实现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腾冲县委 提出要“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边地文化强县”的战 略目标,和顺镇进行了文化治理工作,对零碎、 散落的文化资源进行了盘点、梳理和整合。1998 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云南腾冲和顺文化生 态村课题组进驻和顺镇,课题组跟踪并参与了将 和顺镇建成一个集独特深厚文化与优美生态环境 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博物馆”工作过 程[1],如参与建成了弯楼子民居博物馆。期间, 腾冲县旅游局与和顺镇政府联合组建了腾冲县和 顺侨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政府投资扩建了 腾冲县至和顺双虹桥的公路; 修缮了艾思奇故居、 和顺图书馆、元龙阁、和顺文昌宫; 整饬了环村 公路及大部分文物古迹但治理经验不足、资金来 源单一,对传统文化的抢修不全面,和顺镇文化 治理处于探索阶段。

  ( 二) 和顺镇文化治理实施阶段

  2003 —2009 年为和顺镇文化治理实施阶段。 腾冲于 2003 年 7 月被列为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 文化产业发展的试点县,同年和顺镇政府与旅游 公司签订协议并成立了云南柏联旅游文化发展有 限公司。旅游公司吸纳和顺镇村民到公司工作并 向和顺注入资金,对和顺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 整理加快。旅游公司对和顺的古建筑研究并建立 电子文档,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修复和恢复。2005 年在旅游公司的筹备下,和顺镇参加中央电视台 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和顺镇获得了“中国第一 魅力名镇”的荣誉称号; 2005 年和顺政府驻地从 古镇迁到大庄村,旅游公司在政府原址建成“滇缅 抗战博物馆”; 旅游公司修复了刘氏宗祠、李氏宗 祠,整合了和顺镇的宗祠文化,打造突出和顺镇 传统文化特色的“和顺小巷”; 2006 年和顺古镇被 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风景区; 2008 年文化部将和顺 古镇列为“中国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三) 和顺镇文化治理深化改革阶段

  2010 年至今为和顺镇文化治理深化改革阶段。 云南省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 议通过了《云南省和顺古镇保护条例》,并于 2010 年 6 月 1 日施行,对和顺古镇的保护自此进入了法 治轨道。2011 年 9 月 17 日,和顺古镇保护管理局 ( 以下简称古保局) 挂牌成立,古保局承担着宣传 践行古镇保护条例,挖掘、保护和顺镇优秀历史 文化资源,与保护古镇风貌的责任。2011 年和顺 镇文化站建成使用,辖区内的和顺群众文艺团队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2012 年文化站成立 了“和顺文化研究会”,规范了对古镇文化进行研 究和保护工作。和顺镇老年协会的老年武术队、 舞龙、舞狮队、“桂香会”洞经会、老年戏剧组等 19 个特色文艺团体也为古镇的保护,及传承和顺 镇文化精髓与村社公益事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顺镇文化治理进入深化阶段,促进传统 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2015 年 8 月 9 日和顺镇成 立了和顺古镇客栈行业协会,协会负责建立了自 我管理机制,增强了客栈行业的自律意识,并侧 重在民居客栈产业中融入和顺镇传统文化精髓, 向外界宣传和顺镇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和顺镇 传统文化。

  三、和顺镇文化治理的反思

  在文化纽带的联结下,和顺镇村民对家乡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和顺镇通过文化治理对乡 村公共空间、乡村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改变和重 组,出现的侵蚀原有乡村社会格局,使传统文化 丧失原有纽带功能丧失等情况成为了文化治理过 程中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 一) 和顺镇文化治理的积极作用

  文化治理可以有效地克服和解决人与人、人 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的问题,具有在一定 程度上,疏导、宣泄、沟通的意义[2]。

  1. 整合乡村文化,实现乡土文化复兴

  和顺镇对传统文化的整合使传统文化被以新 的方式获得活态传承,实现了乡土文化复兴。乡村 社会宛若活着的乡村文化展览馆,展览有古老的商 帮文化、侨乡文化、宗祠文化、名人名居文化。作 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宗祠、牌坊、文昌宫、魁阁、洗 衣亭、古民居、古巷道等古建筑物、古构筑物,以 及清明祭祖、春节期间的弹奏洞经古乐等民风民俗 活动,有利于强化村民作为文化主体、文化传承 者的意识; 有利于实现乡村文化自觉、复兴乡土 文化,增强了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归属感、优 越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

  2. 发展文化旅游,促进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和顺镇下辖十字路、水碓和大庄三个社区中,2016 年水碓社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2 000 元、十字路社区 10 000 元、大庄社区 9 651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1 030 元远高于同期腾冲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的可支配收入 9 502 元水平线, 从 2003 年到 2016 年旅游产业为当地增加税收 4 558 万元[3]。和顺镇开展旅游业为主线的文化治理后, 传统农业也向经济效益更高的特色观光农业转型, 实现了当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 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

  3. 古镇树立修身立德,淳化和顺镇村风民俗

  和顺镇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 想,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处事方法 和理想信念。在和顺镇文化治理过程中,优秀的 传统文化通过物化的空间建筑物、传统节日民俗 活动、家训家规等被体现。严格的里坊之制、规 整的里巷和各家各户“富不占路”的儒雅风范,营 造出了“井井有条、俨然有序”的环境氛围。在历 史与现代交汇、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和顺古镇,呈 现出了富有秩序的景象和风貌。和顺镇的大洞仙 经,将“修身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等儒家 思想融入其中,对融洽人际关系、陶冶淳朴民风、 维系社会伦理秩序,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4. 营造绿色生态,打造宜居乡村环境

  和顺人普遍有着浓厚的生态伦理观。发展乡 村文化旅游业后,村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明显加强; 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古镇保护制度,镇 域内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发展。2006 年和顺镇获得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2005 年度全国环境优美镇” 称号,文化治理后的和顺镇整洁干净、绿树成荫、 宜居宜人。

  5. 进行文化治理,促进乡村民主政治发展

  村民作为文化治理的积极主体,也成为了乡 村旅游的直接受益主体。村民主动关注政府发布 的政策信息,参与村委会对公共事务的决策,政 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业的发展给 和顺镇提供了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平台,在多 元文化交融下,村民开放、包容的政治心理和民 主、开放的乡村政治生态逐步形成并深入发展。和 顺镇街头巷尾的一个个月台、村社公房、农家书屋、 家族祠堂、文化站为和顺镇村民提供了信息传递沟 通、增进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和平台。村民通过 参与传统节日、家族祭祀、婚丧嫁娶以及文艺表 演等活动,逐步形成和锻造了强烈的集体意识, 对主流政治生活的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腾冲和顺乡村文化治理的现状与反思》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作者:李玉曼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林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森林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产化学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科研成果。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农林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该刊1981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全国组稿。

与“腾冲和顺乡村文化治理的现状与反思”相关的推荐

1、东北地域乡村公共设施设计
摘要: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环境不...查看详情

2、灾后重建乡村规划评估内容体系研究
摘要:摘要:汶川震后十年,灾区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查看详情

3、理工论文范文:荔波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摘要:通过荔波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情况,分析在其发展中存在...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首页 SCI期刊 点击咨询 EI 学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