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期刊发表网>文史论文>文化自信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研究

文化自信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研究

学术期刊发表网 位置:文史论文 时间:2019-04-16 16:13 ()
摘要:摘要:在文化多样性理念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融汇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在实践中,要妥善处理经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要运用经典文学(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相得益彰等教学手段以达成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力,汉语言文学

  摘要:在文化多样性理念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融汇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在实践中,要妥善处理经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要运用经典文学(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相得益彰等教学手段以达成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力,汉语言文学课程群,民族文化,教学

汉语言文学

  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十九大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力重要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对于文化的理解,学术界不断达成新共识,认为文化不仅仅指精英文化,还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1]。进入新时代,学术界进而把少数民族文化和各类非物质遗产文化等列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2-4]。随着文化多样性观念逐渐深入,民族传统文化由原来的边缘文化一跃成为与原来的精英文化同等重要的文化。学者费孝通疾声呼唤中国需要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5]。

  之前的教学中强调民族文化,往往局限在这几方面:把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知识门类(课程)去谈;把民族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民族文化特色内容;把民族文化的调查手段(如田野方法等)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重要方式。这原因与民族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地位有关。学界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结构有偏见:中国语言文学中,汉语文学是正统,少数民族文学是边缘学科;汉语是正统,民族语言是边缘语言。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价值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估。

  随着民族文学纳入中国文学通史,民族文学的意义越来越得到彰显;以研究民族文化而延伸出来的人类学方法,也与文学联姻,衍生出文学人类学视角的文学观①。这一切都在说明,民族文化不是边缘文化,不是正统文化的补充,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二、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力重要资源的关键理念

  把民族活态传统,变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升自信力的资源,应建立在以下几个关键的理念基础之上。一是文化多样性文化观念的建立。文化视角成为近几十年来的文学批评最富有活力的批评方式。长期制约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拓展的因素是文化中心论思想。在文化中心论者的思维中,欧美文化是中心,东方文化是边缘。对中国文化内部而言,汉族文化是中心,少数民族文化是边缘。对中国文学而言,汉族文学是中心,少数民族文学是边缘。

  对于学科而言,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等学科是中心,民族文学和民族语言等学科是边缘。形势在变,这些带有偏见的观念也要摒弃。就文化界而言,文化相对论的观念深入民心,反对文化中心论的思想浪潮一拨接一拨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若还死抱过去的思想,又怎能让我们的学生拥抱新时代呢?

  二是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文学、文化观念。很多学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局限在汉族经典文化上,而把民族文化等排除在外,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本身和时代需要。学者杨福泉指出,“中华民族文明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互补和相互交融,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相互的吸纳和更新。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不应把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6]因此,中国文学史课程宜吸纳《中华文学通史》等持文化多样性观点的文学史教材。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三大史诗、少数民族神话等内容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巨大,若少了这一块,中国文学史就大为逊色。

  三是文学人类学等理论方法的把握。目前的文学课程设置,有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又分出了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和明清文学等课程。文学细分出多门课程带来很多弊端,文学人类学则弥合了各个阶段文学的裂痕,向学生传输整体的、完整的文学理念。从而达到“放弃西方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目标,转向人文性的文化意义理解的阐释人类学派,提出‘地方性知识’概念”[7]。由此观之,民族文化不再是一种边缘文化,而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力重要资源的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还要处理好经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标准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一)处理好经典文学(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而言的,具体而言,是处理好经典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在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文学课程中,已有的教材经常为文学树立经典,为作家封文豪,大有为文学选秀,为文学搞中央集权之意。民族文学则不然,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文学的多样化带来别样的生机。以戏剧的讲授为例,在文人作品里,不免要把莎士比亚、关汉卿等大家讴歌一番。民族文学强调百花齐放,每一种戏剧样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缺一不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邕剧,与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之间,也可以加强互相的理解。邕剧既吸纳了外来戏剧的营养,又保留了壮族的尚武精神。它以硬气功的方式逼迫脸部充血,达到变脸的艺术效果,与壮族人民粗犷的审美物质分不开。而京剧曲调的委婉动听,与昆曲入京的艺术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他文学样式,如李白的诗篇和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同样可以找到相得益彰的陈述视角。

  民族文学与外国经典文学同样能够以知己知彼、互相促进的方法加以讲授。希腊史诗是外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文学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它作为史诗,曾以大量的民间歌手演述为基础[8]。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有大量的活态史诗,《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这三大英雄史诗早已为世界所知晓,而瑶族也存在着《密洛陀》这样丰富的活态创世史诗,它不仅是瑶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史诗文化的财富[9]。

  (二)处理好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标准化与多样化,主要是针对语言教学提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普通话教程是重要的课程。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重要语言政策,但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之间并无冲突,相反,两者也可以相辅相成。目前已有一些教材,阐明不同少数民族语言持有者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就很好地把语言的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化联结起来。

  如范先钢等编著的《普通话教程》就有“广西语言概况”和“广西人学习普通话提示”等内容,把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做了较详细的阐述[10]。有些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如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是元朝时期蒙古族学习汉语所形成的。普通话本身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交融的结果。此外,普通话与藏语同属汉藏语系等等。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这需要讲述者拥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广博的知识,才能把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出来。

  四、以民族文化的研究方法拓展提升文化

  自信力的教学方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而言,如何把民族文化融汇进去,方法很多,本文试着陈述一二。

  1.以研究为授课的“前教案”,让经典与民族文化相得益彰。

  不同课程之间,教授方法不一,教师讲授的风格更异。讲授者的研究是课堂有效讲述的基础。把民族文化作为自信力的重要资源,需要讲授者长期关注、研究民族文化,真正把民族文化与所授的内容做到水乳交融。若能如此,民族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语(“话语”也是一种权利。其观点来源于福柯的“话语权”之说)[11],就会在课堂上自然流露。自然流露的话语,当是传递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2.深度阅读与广泛调查的“脑脚并用”。

  需要讲授者既要有书本研究的能力,也要有深入体验,广泛调查的能力。只有现场体验,才能感知民族文化的真善美。讲授者应站在学术前沿,既要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识,也要有现代文化包容性的意识和眼界,加强文化多样性的学术前沿理念。讲授者的治学方法既要有传统的书斋素养,也要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强调的田野调查意识,迈开两条腿,在山川自然里,在民族风情里充分认识活态的民族文化魅力,用活态的感受、体验去激活全部的专业知识。

  3.把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基地。

  由于民族文化的知识极为庞杂,因而,讲授者不太好把握民族文化的要点和重点。而近十几年来全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已把绝大部分的活态传统作了较充分的梳理,并形成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等各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以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钩,形成教学实践基地,让民族文化遗产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活态资源。

  4.经典文化与民族文化同台表演的深度体验。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除了课堂的讲授、期末考核、实习和调研等教学活动之外,还有课本剧大赛、晚会等舞台表演。讲授者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表演中把民族文化和经典文化融于一炉,让民族文化的活态传统真正成为提升自信力的重要手段。

  5.发挥教学团队的建设。

  加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群建设,强化集体备课及相互听课与评课环节,借鉴相同学科、相近课程的成功经验,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师资、教材建设,体现教学科学性、先进性,进而辐射专业建设。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教学水平;整合教学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与智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同围绕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形成强大的合力。

  6.总结规律,全方位实践。

  探讨融会民族文化机制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群建设方案,既把握总体的语言文学融会原则,也探寻各个学科的不同融会机制。形成教学内容融会民族文化的模式:经典语言文学民族语言文学/他知自知,促使语言文学领悟力的深化。在教学手段方面,利用文学院已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田野数据库等内容,让课程群与民族文化数据库有机结合,以数字化直观方式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以达到自明之旨。利用暑假“三下乡”等机会,让学生深入民族文化基地,体验民族文化,形成课内与课外的多重互动。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通过记录教改成果的公开课,形成课件资源的资料库。当然,以民族文化拓展提升文化自信力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以上所述挂一漏万,不一而足。总之,把民族文化作为提升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教学资源,要有文化多样性的包容性胸怀,要具备文化多样性的眼光,还要正确处理好经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果能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瑰宝,一定能为汉语言文学课程群的建设增添无穷的活力,我们的自信力也定能得以提升。

  注释:

  ①徐新建认为,“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人类学既是西方文学与人类学界一批前沿学者的积极主张,也是一种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扩展、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影响广泛的重要流派。

  近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则成为了中国文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并正对人文研究中的其他学科产生着日益深广的影响”[徐新建.文学人类学:中西交流中的兼容与发展[J].思想战线,2001,(4)]。

  ②博厄斯较早地提倡文化相对论,“(博厄斯)这种关于一切道德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各种文化形态都是不能比较的文化相对主义学说,有力的颠覆了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赵勇.弗朗兹·博厄斯列传[J].民族论坛,2016,(11)]。

  著名学者鲁思·本尼迪科特也是文化相对论的代表。这些观点对于形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施爱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J].文化遗产,2008,(3).

  [2]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代序[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1).

  [3]赵敏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中的文化自信研究——云南纳苏彝绣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2).

  [4]刘赫.贵州“建设多民族文化特色强省”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J].安顺学院学报,2016,(1).

  [5]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6]杨福泉.滥用“国学”不利于中华文化认同——呼唤更为整合包容的当代中华文化精神教育[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2,(12).

  [7]廖明君,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叶舒宪教授访谈录[J].民族艺术,2010,(4).

  [8][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203-285.

  文学方向论文范文阅读:民族艺术学有何理论研究

  民族音乐学是中国音乐新兴的一门音乐学术专业,它是音乐学与民族学相结合,同时吸收各部族的非洲欧洲音乐、欧洲民俗音乐、东方高等文化音乐,将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音乐论文。

 

与“文化自信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研究”相关的推荐

1、基于茶文化和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
摘要:摘要:中国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缓慢走来的...查看详情

2、基于茶文化的艺术设计理念与实践
摘要:摘要:我国当代艺术设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总是在学习和效...查看详情

3、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探析
摘要:摘 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们开始追逐精神上的...查看详情

4、新时代背景下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摘 要】本文从新时代背景下小提琴民族化发展为研究切入...查看详情

5、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电影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摘 要】本文分析了电影场景设计的概念、作用,从空间构...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首页 SCI期刊 点击咨询 EI 学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