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期刊发表网>文史论文>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与突破空间

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与突破空间

学术期刊发表网 位置:文史论文 时间:2022-04-01 09:12 ()
摘要:艺术市场运行机制是指艺术市场运行中各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包括内在运行机制与外在运行机制。内在运行机制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交易机制和竞争机制等,

  艺术市场运行机制是指艺术市场运行中各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包括内在运行机制与外在运行机制。内在运行机制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交易机制和竞争机制等,体现的是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外在运行机制包括政府对市场的治理机制、科技金融等市场环境因素对市场的推动机制以及国内外市场联动机制等,体现的是市场与政府、社会等外在因素之间的经济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现有的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与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推动现行市场运行机制的创新和重构,这是学术研究亟待回答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中外有关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并提出进一步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建议。

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与突破空间

  一、中外关于中国艺术市场

  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中外学界目前并不存在直接研究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成果,与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相关的研究主要存在于4个领域:一是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演变的研究,二是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艺术市场体系转型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宏观治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演变的研究尚停留在观察阶段,主要是在研究全球艺术市场时将中国艺术市场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进行观察,也有学者对中国艺术市场上的专项市场如艺术品拍卖市场给予了关注,但是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演变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代表性著作主要有《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二十年》(赵榆2013)、《拍卖报1995—2005十年珍藏版》(郑鑫尧2010)、《中国拍卖制度研究》(刘双舟2009)、《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赵力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西沐2010)等,学术文章也不少,已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体系。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些内容涉及对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分析。在西方,艺术市场微观运行机制主要属于经济学研究的学术范畴。西方艺术经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Baumol和Bowen于1966年合著的PerformingArts:TheEconomicDilemma。国内翻译出版的艺术经济学文献主要有瑞士布鲁诺著的《艺术与经济学:分析与文化政策》、马奇和古德温主编的《两难之境:艺术与经济的利害关系》等。研究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研究决定艺术的经济力量及其经济后果;二是经济分析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对艺术市场微观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艺术经济学和艺术市场学领域,研究者大多来自艺术学界而非经济学界。艺术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艺术经济史》(李向民,1995)、《作为商品的艺术》(张来民,2002)、《艺术经济学原理》(顾兆贵,2006)、《艺术经济通论》(庞彦强,2008)、《艺术经济学》(林日葵,2009)等。艺术市场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艺术品市场概论》(西沐,2010)、《艺术市场研究》(吴明娣,2010)、《艺术市场学论纲》(成乔明,2011)、《艺术市场学》(李万康,2012)等。与西方艺术经济学研究偏重于理论建构的风格不同,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应用问题上,论题主要涉及艺术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交易机制、竞争机制等。国外学者惊诧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快速崛起,但对推动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具体动力机制几乎没有研究。国内学者对推动中国艺术市场转型发展动力机制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普遍认可的发展动力主要有金融化、科技化、产业化、平台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等,并产生了一批学术成果。关于艺术金融的代表性成果有《艺术品金融:从微观到宏观》(黄隽,2015)《中国艺术金融概论》(西沐,2016)、《艺术品金融与投资》(刘双舟等,2016)、《当金融遇上艺术》(史跃峰,2017)等。黄隽教授《科技发展给艺术市场带来什么》(2017)一文探讨了科技对艺术市场的影响。《中国艺术科技发展年度报告(2018—2019)》(西沐,2020)分析了世界艺术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和中国艺术科技发展的现状。艺术产业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8—2019)》(西沐,2020)和《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发展年度报告(2018—2019)》(西沐,2020)中。西沐教授发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在平台化》和《基于平台化艺术品交易模式产业生态的建构研究》两篇文章,探讨了平台化对艺术市场深刻的影响。中国艺术市场国际化是业界和学界关注较早的一个话题,但是目前并未产生代表性成果。中国艺术市场宏观治理机制的研究对象是政府、行业组织与艺术市场的关系,具体包括政府关于艺术市场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政策保障、法律规制,以及行业自律等多个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西沐,2010)一书最早呼吁要“重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顶层设计”。关于艺术市场政策保障的研究成果不多,对中国艺术市场法律规制研究的主要成果有《艺术市场法律制度》(刘双舟,2021)和《艺术法》(郭玉军,2019)、《艺术品投资法律风险防范》(云大慧,2019)等。

  二、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艺术市场相比,中国艺术市场属于“后发型”,国外学者在学术上仍将中国艺术市场视为国际艺术市场的“边缘地带”,并未形成系统的学术成果。国内学者对中国艺术市场近30年发展演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有助于理清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但研究成果在三个方面存在局限性:一是习惯性地按历史顺序简单地将中国艺术市场发展阶段划分为传统和当代两大时期,没有认识到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和国家发展迈入“新时代”之前的当代艺术市场更多的还是传统艺术市场的延续;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拍卖市场的研究上,对中国艺术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关注不够;三是研究中存在着表面化和形式化倾向,对中国传统制度智慧的挖掘不多,影响了对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就中国艺术市场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而言,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一般原理层面和研究方法层面对我国艺术市场微观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对价格机制的研究则偏重艺术品定价机制的讨论,对艺术市场供求机制的研究与艺术创作的研究时常混在一起,相比较而言,研究艺术市场消费端的学术成果针对性更强一些,对艺术市场交易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拍卖领域。总体上看,对中国艺术市场微观运行机制研究存的不足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对艺术市场供求机制的研究更多地限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艺术市场的特殊性考虑不足,研究结论指导性不强;二是在艺术市场价格机制的研究中,尚未形成具有说服力的学术理论,受劳动价值论和一般资产评估理论的影响较深;三是对艺术市场交易机制的研究偏重拍卖交易模式,对画廊、博览会、博物馆、电商平台等市场交易模式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对私下交易模式缺乏关注和深入研究,不利于对艺术市场的全面认识;四是缺乏对艺术市场信用机制的研究;五是对艺术市场竞争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就中国艺术市场体系转型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研究艺术金融的学术成果对于厘清金融与艺术关系、揭示金融对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促进艺术市场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艺术金融研究主要是为满足“艺术品投资”的需要,导致了将“艺术品”工具化的倾向,且存在着理论“空转”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关于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应用对艺术市场推动作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之前;艺术产业化不仅能满足艺术消费端的大众化需求,对艺术生产端和供应端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但是关于艺术产业化对艺术市场供求机制的影响,目前还未见有相应的研究成果;艺术市场平台化关涉中国艺术市场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电商只是平台经济的初级阶段,目前对平台化的研究还停留在对电商的研究层面,有关艺术市场平台化的研究亟待深入;数字经济已经不限于互联网经济,还包含了更多数字技术衍生出的经济形式,目前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艺术市场国际化虽是业界和学界关注比较早的主题,但大多研究成果仅是对国际化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缺乏战略指导性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化趋势下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战略定位、地位和作用缺乏研究。从政府、行业组织与艺术市场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中国艺术市场,将艺术市场放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与文化强国战略大背景中,中国艺术市场体系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才显得更加清晰。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中来,并转化为指导艺术市场实践的理论,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艺术市场政策是艺术市场活动的基本手段和赖以建立的基础,政策主要通过引导、协调和控制来起作用。《中国艺术品市场政策概论》(西沐,2011)一书中提出的中国艺术市场政策的基本研究思路、架构与研究方法仍然是适用的,但是没有学者继续跟进研究,且与中国艺术市场密切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专项保障政策的研究成果几乎空缺。中国艺术市场转型发展中的制度创新离不开法律确认和保障,中国艺术市场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法律规制,但是中国艺术市场的立法进程明显落后。艺术市场法律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些是针对拍卖市场的研究,有些是针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有些只关注艺术品投资领域的法律问题,从艺术市场立法角度讨论中国艺术市场法律体系建构问题的成果非常缺乏。

  三、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学术研究亟待突破的空间

  近30年来,我国艺术市场的学术研究氛围愈加浓厚,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显著。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对艺术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与重构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急需学术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下列研究主题亟待深入探讨与突破:

  (一)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演变研究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空间

  1.中国艺术市场的历史演变与内在发展规律研究。历史角度的研究旨在为现实和未来服务。对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演变的研究不应局限在对市场表象的观察和解释层面,更应该通过研究揭示艺术市场内在的发展规律,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伟大实践。

  2.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中制度创新的得失总结与回顾研究。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市场的演变本质上是制度不断创新的产物。梳理和总结艺术市场发展史中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创新,尤其是从中发现“中国制度智慧”,是研究当下艺术市场制度创新的前提。

  3.信息时代中国艺术市场主要发展态势研究。中外艺术市场的发展是文明变迁的产物。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在快速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中国艺术市场体系急遽转型的时代背景正在于此。将艺术市场简单地划分古代、近代与现代,这种分期的局限性很大。只有站在信息时代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才真正有助于理解中国艺术市场正在发生的巨变。

  4.后疫情时代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研究。历史上欧洲的疫情曾多次影响了西方艺术市场。这次“新冠”疫情给艺术市场的影响也将是全球性的和深远的。后疫情时代中国艺术市场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这是一个紧迫的新课题。

  (二)中国艺术市场微观运行机制研究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空间

  1.中西方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比较研究。比较和借鉴是自我认识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开展中西方艺术市场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更有利于中国艺术市场尽快融入并争取引领国际艺术市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

  2.中国艺术市场供给侧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供需机制是艺术市场的核心运行机制。目前中国艺术市场存的供需困境是:在数量上存在供大于求的困境,大量的艺术品资源找不到出路,但是在质量上人民群众巨大的艺术消费需求又得不到满足。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助推艺术市场供给侧改革,丰富供给模式和提升供给端的质量,值得深入研究。

  3.中国艺术市场新消费需求趋势与制度创新研究。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和文化自信度的提升,激发了大众化的艺术消费需求;文物活化、非遗传承与文创开发等推动了艺术市场产业化的发展;新兴社会阶层的形成与消费观念更新促使新的艺术消费需求不断涌现。这一切都使得中国艺术市场“消费驱动”的特色更加显现。如何准确把握大众化消费趋势,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正确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消费需求,这是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4.中国艺术市场价格机制创新中的社会学视域研究。价格机制是市场的信号机制,是供需机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具体表现。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清晰的行为模式虽有助于了解艺术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艺术市场中价格的确定取决于多种市场因素,文化认同与政治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价格。艺术市场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其运作也并不只关乎经济学意义上的艺术品流通,而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渗透着特定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因此,开展对中国艺术市场价格机制的社会学研究,对于正确认识艺术市场上价格形成、艺术消费与审美品位的意涵、艺术家职业声望的建立、艺术市场组织与制度变迁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中国艺术市场底层结构与竞争格局优化研究。研究和分析中国艺术市场底层结构是准确把握市场态势与内在规律的基础。艺术市场中存在的供求面过于市场化而需求面市场化发育不足、一级与二级市场倒挂、市场定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都与底层结构的现状有关。市场底层主体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制假、售假、不诚信等市场失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应在摸清中国艺术市场底层结构的基础上尽快通过制度创新来优化竞争格局,保障艺术市场长久健康地发展。

  6.中国艺术市场信用机制现状考察与制度创新研究。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基础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尤其是艺术市场,由于文化艺术产品特有的非标准性和创作的专业性,信息不对称在艺术市场更加明显。艺术市场更依赖市场主体的诚信度,以保证交易的可靠性。但是诚信机制的缺失一直是制约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中国艺术市场信用机制的现状进行全面考察,提出诚信机制建设方案,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7.中国艺术市场交易模式多元化趋势与结构优化分析。中国艺术市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拍卖市场长期一枝独秀的结构,掩盖了其他交易模式作用的发挥。此外,受传统交易习惯的影响,私下交易额占比较大,且长期得不到公开。健康的艺术市场应该是个多元化交易模式共存共赢的市场,还应该是个公开透明的市场。对中国艺术市场交易模式多元化趋势与结构优化分析研究也非常急迫。

  (三)中国艺术市场动力机制研究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空间

  1.金融与科技融合叠加效应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影响研究。作为中国艺术市场体系转型发展重要动力的金融和科技,不少学者给予了关注,并就艺术金融研究和艺术科技研究产生不少学术成果。但是艺术市场动力因素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对艺术市场叠加发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学界对这一新动向的关注不足,值得深度研究。

  2.中国艺术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制度创新问题研究。在当下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研究中,平台化是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话题。基于艺术品资源特质与交易特性的艺术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上游连接着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下游连接着投融资需求或金融服务需求的企业、机构或个人,通过整合社会资本及相应的资源与客户,在产业与市场支撑体系的支持和保障下为艺术市场提供规模性、专业化的资产与金融服务。但是平台化建设一直没有提上日程,相关的学术研究亟待深入。

  3.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艺术市场的制度创新研究。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通用目的技术,数字技术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具体产业的技术配套和组织变革状况。数字化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并不是自发的,而需要有计划地通过艺术市场各层次改革及各项配套制度创新来积极推进艺术市场的数字化,让数字经济的力量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4.后疫情时代全球艺术市场发展中的新动向分析。对中国艺术市场国际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对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和外国企业如何走进来的动向关注层面,更应当着眼于对全球艺术市场发展态势的研究。全球化的疫情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必然也会是全球性的,后疫情时代全球艺术市场发展中将会有哪些重大的新动向,对此学界应当提前予以关注和解读。

  5.中国艺术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定位与作用研究。对中国艺术市场国际化的研究还应当包括对中国艺术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定位与作用的思考。一个文化强国必须同时是在全球文化艺术市场上起引领作用的国家。应当将中国艺术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定位与作用纳入新时代中国艺术市场战略规划的研究之中。

  (四)中国艺术市场宏观治理研究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空间

  1.新时代中国艺术市场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研究。新时期中国艺术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如何转化为指导新时期艺术市场实践的指导思想,并据此确立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动力和保障。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研究。

  2.艺术市场制度创新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市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艺术市场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艺术市场治理现代化的前提。

  3.中国艺术市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模式与路径研究。艺术市场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存在现成的可以照搬的模式,各国的建设路径也不相同。中国艺术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模式只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和实现。在这一个过程中,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非常重要。

  4.中国艺术市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保障研究。中国艺术市场政策是在一定时期为实现目标而实施的具有权威性、明确性和时效性的行动方案,政策是市场活动的基本手段和赖以建立的基础。中国艺术市场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制度创新和保障。目前相关研究非常薄弱,急需加强。

  作者:刘双舟 刘琛

与“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与突破空间”相关的推荐

1、传统艺术语言在当下雕塑创作中的转化与创造
摘要: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当下雕塑艺术创作中,中外雕...查看详情

2、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义研究
摘要:在电影还处于黑白银幕的时候,人们就非常希望电影能够真...查看详情

3、基于茶文化的艺术设计理念与实践
摘要:摘要:我国当代艺术设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总是在学习和效...查看详情

4、探讨服饰色彩对电影艺术的作用
摘要:摘要:色彩能给观者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反应。电影...查看详情

5、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探究
摘要: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变化,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首页 SCI期刊 点击咨询 EI 学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