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期刊发表网>文史论文>戏曲音乐中的“腔”与地域文化

戏曲音乐中的“腔”与地域文化

学术期刊发表网 位置:文史论文 时间:2022-05-07 14:52 ()
摘要:【摘 要】戏曲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戏曲艺术的形成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和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戏曲唱腔的逐步演变和日趋完善,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使戏曲更具艺术表

  【摘 要】戏曲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戏曲艺术的形成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和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戏曲唱腔的逐步演变和日趋完善,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使戏曲更具艺术表现 力和感染力。在我国,每一个地方的戏曲音乐唱腔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风情,人们了解和熟 知的一些戏曲剧种的唱腔演变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当地地域文化元素和标识。本文简要分析和论述了戏 曲音乐中的“腔”与地域文化间的关系,探讨地域文化对戏曲“腔”形成的影响,希望对研究和深入 了解我国的戏曲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有所启示。

  【关键词】戏曲;唱腔;地域文化

戏曲音乐中的“腔”与地域文化

  文化对经济、社会及很多事物的形成都有着潜 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我国丰富多彩、千姿百 态的地域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戏曲艺术,造就了 戏曲艺术“一体而万殊”的形态、风格,每一个地 方的戏曲音乐唱腔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独特的地域 文化内涵和风情。一方面,也正是地域文化的融入, 使得戏曲艺术汇聚展现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当之 无愧的文化艺术瑰宝,如京剧所展现出的雍容华美、 昆区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梆子戏的高亢 悲凉等。另一方面,对戏曲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也是文化交流、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一、戏曲音乐中的唱腔与地域文化

  (一)昆曲——中国戏曲之母

  昆曲也被称作是“昆腔”“昆剧”等,从某种 程度上来说,昆曲可以算是中国戏曲之母,很多戏 曲艺术当中都有昆曲的影子,或者是深受昆曲的影 响。昆曲形成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江苏昆山, 盛行于明中叶后,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戏曲艺术。发 展到明清的时候,昆曲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大的 戏曲剧种。通过对我国的戏曲艺术进行研究和分析 可以发现,在我国现存且历史时间比较久远的一些 地方剧种,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昆剧的影响和 感染。随着昆曲的不断传播、改良等,除了南昆外, 还衍生出了许多的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 昆等。昆曲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要借助鼓、板等控 制演唱时候的节奏,主要以曲笛、三弦等作为演唱 时候的伴奏乐器,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的 整体风格主要偏向于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这与昆 曲最早的发源地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 的关系。

  (二)高腔

  高腔也被称作是“弋阳腔”“弋腔”,是汉族 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源于江西弋阳。在数百年的演变当中,受不同地 域文化和风格的影响,弋阳腔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在与各个地区民间音乐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高腔 不同的音乐风格,使得高腔的腔调更加趋于自由化。 高腔的表演大多比较质朴,词和曲也比较通俗易懂, 高腔的唱腔大多都比较高亢激越,在表现的时候往 往是一人唱而众人和。高腔在表演的过程中是没有 管弦乐等伴奏的,大多只用金鼓击节。从明代中叶 开始高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高腔逐渐走出了江西, 开始向全国各地区流传,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和风格形式的影响, 高腔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如沔阳高腔是沔阳花鼓 戏四大主腔之一,在形成之初深受劳动人民的影响, 音调比较高亢、唱腔舒缓、旋律悠扬,抒情性比较 强,喜、怒、思、悲、恐、惊等情感都可以在高腔 中得到很好的抒发和体现;高腔也是湘剧的主要声 腔之一,且很多时候要用长沙的方言去演唱,代表 作主要有“四大连台”“六大记”等;川剧剧目的 高腔部分是十分丰富的,且艺术特色十分明显,代 表作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等;西安 高腔受到了弋阳腔的影响,也融入了本地的文化和 特色,属于一种地方戏,起源于民间,也在民间流行, 主要代表作有《槐荫树》《合珠记》《芦花絮》等, 西安高腔在很多时候唱腔上表现为“大吼大叫”, 表演上表现为“大蹦大跳”,舞美上表现为“大红 大绿”,乐器上表现为“大鼓大号”,无论是剧目、 行头,还是唱法都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浓 厚的乡土气息。此外,高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 包含湖北的清戏、云南的滇剧高腔、北京的京腔、 松阳高腔、岳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瑞安 高腔等数十种,而高腔不同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地 域文化、不同地区人们的喜好和艺术表现风格等有 着密切的联系。

  (三)梆子腔

  梆子腔兴起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 最早开始的时候,形成于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地 区的蒲州梆子(蒲剧)最为出名,影响力也最大。 其唱腔所展现出来的音乐风格大多比较高亢激越、 悲壮粗犷,唱调主要为上下句式。在演奏的时候一 般用木梆击节,很多时候还需要借助唢呐、大号、 锣鼓、板胡等乐器伴奏,主奏乐器一般为各种形制 的板胡。在梆子腔不断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 向东部、南部一些地区扩展,并受到当地文化艺术 的影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例如,三 秦之地人们普遍喜爱的秦腔以及汉调桄桄、河南梆 子、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

  (四)京剧

  京剧也被称作“皮黄”,是我国的国粹,也是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其在形成的时候,深受“西皮”和“二黄” 两个腔调的影响,这也是组成京剧的最主要的两大 音乐素材。后期,京剧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借鉴 了一些其他地方小调,如柳子腔、吹腔以及昆曲曲 牌、秦腔的部分剧目以及曲调和表演方法。京剧是 我国现代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剧种,在不断发展和完 善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 艺术,其在演奏的时候大多气势宏美。京剧的起源 和发展也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不同地区文化交 汇、交流和融合的成果。

  二、戏曲音乐中的“腔”与地域文化间 的关系

  (一)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艺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主要是一个 地区的文化不同,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文化对 人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通过对我国 的戏曲音乐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出,在很多戏曲 音乐当中都蕴含着地域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这是 我国戏曲音乐当中民族性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一 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艺术”。很多情况下,在戏曲 音乐当中就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文化和风格,也 正是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戏曲 艺术更加灿烂辉煌、独具风骚,成为我国地域文化 的一种象征,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例 如,江浙一带有着我国典型的南方特征,山青、水秀、 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文化氛围都十分浓郁,且文化 和风俗习惯当中也多缠绵委婉之意,这些地域文化 特色和元素,对昆曲、越剧等剧种的唱腔形成有着 重要影响,这些剧种在演奏的时候大多数要求展现 出“优美婉转”,抒情性比较强。中原腹地和广大 西北地区地缘辽阔、视野开阔,大多数地区的民风 比较淳朴,人们的性格也比较张扬,讲话、做事、 做人等都干净利落。秦腔、豫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 展深受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影响,唱腔大多铿锵有力、 抑扬有度。如秦腔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南 戏、杂剧、昆曲等剧种的精华,但也结合了大秦之 地的风俗特点和地域文化元素,进而形成了秦腔独 特的音乐风格、唱腔风格。秦腔在演唱的过程中唱 腔高亢激越,大多都是真嗓音,在唱法和音乐上也 讲求“大锣大鼓”“声震林木”,因此也有秦腔“唱 戏用吼的”这一贴切的说法。在演奏过程中最常使 用的乐器是月琴、二胡、二弦子,有时还需要用到 唢呐、大号、锣鼓乐器,这些都与三秦之地原始、 豪放、粗犷的文化特点和民俗特点密不可分。关外 和我国北方地区,民风更大气,讲话、做事直来直去, 吉剧、二人转等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本地区 文化元素和风格的影响,贴近老百姓生活,在演奏 的时候大多唱腔生动直白、诙谐幽默,很容易理解 其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深受百姓的喜爱。

  地域文化对于戏曲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戏曲唱腔的逐步演变 和日趋完善,也正是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才使 戏曲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戏曲的底蕴深 厚,逐渐成为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例如,以湘剧 为例,其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将 本土的一些特色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推进戏曲音 乐的创新和发展,使得湘剧之间发展出完整的四大 声腔,即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人们了解和 熟知的一些戏曲剧种的唱腔演变都不同程度地带有 当地地域文化元素和标识,尽管是同一个剧种,在 不断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渗透和融入了一 些地域文化元素,使得戏曲音乐中的“腔”出现了 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如,越剧、婺剧都同属于南方 戏曲,但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晋剧、秦腔同属 于北方戏曲,但二者也大不相同。

  如果戏曲音乐当中不再融入地方特色和地域 文化,那么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将会受到 极大的影响和削弱。“地方化”是我国戏曲艺术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向,一般情况下一个剧 种都是起源于某一地区,之后逐渐向更大范围, 甚至是全国发展和扩展。例如,昆腔最早的时候, 主要是南戏流传到了昆山,之后结合当地的语言、 音乐等,形成最初的昆腔;后来,在不断发展中 逐渐向全国辐射,被称作是中国戏曲之母,形成 了内涵丰富的“昆腔腔系”,南昆、北昆、永昆 和湘昆等剧种都是昆山腔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 的文化元素和特色相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昆 腔支派,他们彼此之间“声各小变,腔调略同”。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地域文化,并 丰富和创新自身的表现手段,以其同中有异的艺 术魅力,吸引了不同地区人们,也更加符合不同 地域观众的一些审美观念和情趣。

  (二)戏曲唱腔有助于传承地域文化

  我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戏曲艺术 不断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了许多地域文 化元素和时代特征,广泛借助和吸收了说、唱、道 白等自然语言形式,同时也在根据想要表达的情感、 内涵和剧目的内容等,加入适合的音乐、美术、舞 蹈、杂技等,以确保戏曲更具展现力和感染力,更 能表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并塑造生动的形象、 反映生活。在接受戏曲艺术熏陶的过程中,也有助 于人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对戏曲艺 术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弘扬和 传播地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例如, 黄梅戏也被称作是“黄梅调”,在表演的过程中唱 腔大多淳朴流畅,抒情明快且真实活泼,深受人们 的喜爱,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等也享誉全国,当真正喜爱上戏曲之后,会不自觉 地想要了解更多,包括学着唱、了解戏曲中的故事, 甚至是了解和关注冀皖文化。推进黄梅戏的传播, 对于安徽、河北等地区的文化宣传也有着重要的作 用。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存的戏曲剧种多达 300 多个,大多数省份都有自身的地方戏剧种,甚 至是多个剧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方戏成为了 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演变成当地的“名 片”。在这些戏曲艺术当中,也蕴含着长期以来当 地人们生活和生产形成的人文精神、艺术智慧、历 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因此,在戏曲的继承、传播 和发展过程中,可以与时俱进地对戏曲艺术和音乐 等进行创新,大胆吸收和借鉴一些当代的艺术资源, 不断丰富戏曲的表现手段和形式,同时符合当前人 们的审美喜好。但也要保存其地域性和乡土气息, 并不是一味地向西方的音乐剧“靠拢”,追求“都 市情味”,一味地讲求脱离方言和地方音乐,长此 以往下去,很容易造成戏曲剧种特色的淡化,甚至 是剧种消亡,这样的“创新”和“改革”其实并不 可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其在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戏曲在诞生之初,主要依托的是地域文化和民俗文 化,地域文化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戏曲唱腔 的逐步演变和日趋完善,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 使戏曲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积极促进戏曲唱 腔和地域文化的协同发展,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虎 . 戏曲音乐中的“腔”与地域文化 [J]. 戏剧之家 ( 上半月 ),2014,(03):279.

  [2] 曹源 . 关于山东柳腔的文化艺术特质及传承 发展的探讨 [J]. 大众标准化 ,2021,(10):82-84.

  [3] 肖立彬 . 青岛地方戏曲研究——以茂腔为例 [D]. 青岛大学 ,2014.

  [4] 郑传寅 . 地域文化与戏曲论纲 [J]. 当代戏 剧 ,2008,(02):8-10.

  作者:柴玉蓉

  相关文献:探讨戏曲音乐唱腔的继承与创新

与“戏曲音乐中的“腔”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推荐

1、传统艺术语言在当下雕塑创作中的转化与创造
摘要: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当下雕塑艺术创作中,中外雕...查看详情

2、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元素刍议
摘要:摘要:音乐在电影艺术中起着烘托氛围,表达情感,推进故...查看详情

3、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义研究
摘要:在电影还处于黑白银幕的时候,人们就非常希望电影能够真...查看详情

4、探讨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一、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文字是一个记录、传播信息的符号系...查看详情

5、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发
摘要:摘要:现代音乐美学是对音乐美的本质性追求,包含了不同...查看详情

推荐阅读

首页 SCI期刊 点击咨询 EI 学术知识